同为东盟成员,柬埔寨不去找东盟秘书处,也不去找近在咫尺的中国,却去找远在万里之外的美国,来调停柬埔寨与泰国因为边界问题发生的武装冲突。 有人说这是因为柬埔寨首相洪玛奈是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的,和美国关系不一般。不过仔细琢磨,这里面的门道可不止这么简单。 泰柬两国在817公里长的边境线上有多处争议地带,尤其是柏威夏寺周边,历史上就多次爆发冲突。 今年5月,泰国士兵踩到地雷受伤,两国关系急转直下,7月24日更是爆发了动用火箭炮、战斗机的大规模交火,造成上百人伤亡,十多万人被迫疏散。这事儿闹大后,各方反应不一。 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第一时间提议停火,但泰国虽然原则上接受,却要求柬埔寨先展现诚意;柬埔寨则直接把问题捅到了联合国安理会。 就在这节骨眼上,美国突然高调介入。7月26日,特朗普分别给洪玛奈和泰国代理总理普坦打电话,威胁说如果不停火,就暂停和两国的贸易协议。 这招挺狠,因为美国是柬埔寨最大的出口市场,2024年柬埔寨近四成出口商品都销往美国。 而且美国刚在7月初和柬埔寨达成关税协议,柬埔寨为了缓解纺织业等支柱产业的压力,很可能在扩大进口美国产品方面做出了让步。 在这种经济压力下,洪玛奈很快表态支持停火,泰国也跟着松口。 这里面其实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。按理说,东盟作为地区组织,处理成员国之间的争端更有地缘优势,可为啥柬埔寨没找东盟秘书处呢? 这就得说说东盟的“调停传统”了。东盟讲究协商一致和不干涉内政,处理问题往往需要成员国达成共识,效率相对较低。 比如在缅甸问题上,东盟虽然提出了“五点共识”,但因为各方立场不一,执行起来困难重重。这次泰柬冲突,马来西亚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已经介入,双方最终也同意由马来西亚担任调解人。 所以说,柬埔寨并不是完全没找东盟,只是美国的介入更直接、更有冲击力。 再看中国的角色。中国和柬埔寨关系一直很铁,“一带一路”合作项目一个接一个,2024年中国连续第12年成为柬埔寨最大贸易伙伴,投资额占柬埔寨总投资额的66%。 在军事上,中国向柬埔寨提供了大量装备,包括火箭炮、坦克等。但这次冲突中,泰国也使用了中国造的WS1B火箭炮、VT-4坦克等装备。 这就让中国陷入了一个微妙的境地:两边都是朋友,直接介入调停可能会被认为偏袒一方。 所以中国选择了“劝和促谈”,通过外交渠道呼吁停火,同时提醒在冲突地区的中国公民撤离。 这种做法既符合中国一贯的外交原则,也避免了给外界留下“选边站”的印象。 回到洪玛奈的西点背景。不可否认,洪玛奈在美国接受过高等教育,对美国的政治和军事体系比较熟悉。但从他上任后的表现来看,并没有像西方媒体预测的那样“亲西方”。 他公开承诺“中柬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柬埔寨外交的基石”,明确拒绝美国在柬埔寨设立军事基地。 今年6月,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访柬时,洪玛奈的父亲、柬埔寨参议院主席洪森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,柬埔寨不希望被推入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泥潭。 这说明,洪玛奈在外交政策上更多是延续洪森的路线,国家利益才是他决策的核心。美国这次介入泰柬冲突,背后也有自己的算盘。 近年来,美国大力推进“印太战略”,试图加强在东南亚的影响力。柬埔寨地理位置重要,是美国拉拢的对象之一。 2024年奥斯汀访柬时,双方同意恢复柬美联合军演,美国还向柬埔寨提供了军事教育项目支持。 这次调停冲突,美国一方面通过经济手段施压,另一方面也在向柬埔寨释放“合作”信号。 不过柬埔寨也很清楚,和美国走得太近可能会得罪中国,所以洪玛奈在接受美国调停的同时,也没忘了强调“中国永远是第一位”。 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泰国的态度。泰国是美国的非北约盟友,双方有《美泰共同防御条约》,美国向泰国出售了大量先进武器,还定期举行联合军演。 这次冲突中,泰国空军出动F-16战机空袭柬埔寨,是得到美国批准的。美国作为调停者,更容易被泰国接受,因为美泰之间有长期的军事合作基础。 而泰国在冲突中占据军事优势,有美国撑腰,自然更愿意配合美国的调停。综合来看,柬埔寨让美国调停泰柬冲突,并不是单纯因为洪玛奈的个人背景,而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。 美国通过经济施压和军事合作,在冲突中扮演了“关键推手”的角色;东盟虽然介入,但受限于自身机制,效率不如美国直接; 中国出于中立原则,选择了间接劝和;洪玛奈则在大国博弈中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平衡。 这事儿折射出的,其实是东南亚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——小国在大国竞争中求生存,往往需要在不同势力之间巧妙周旋,既要维护国家利益,又要避免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。 不过,冲突的最终解决还得靠双方坐下来谈。7月28日,泰柬两国领导人在马来西亚举行会晤,同意由马来西亚担任调解人。 这表明,东盟依然是解决地区争端的重要平台。